聚划算:为中国出口的幕后英雄,搭“扩内需、稳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者丨阿豪 监制丨阑夕 “淡季变旺季了。我们现在自产自销,要设计、生产、研发新的东西。”在8月,山东青岛即墨服装批发市场的一位商户对着央视镜头说。商户这句话是整个外贸
作者丨阿豪
监制丨阑夕
“淡季变旺季了。我们现在自产自销,要设计、生产、研发新的东西。”在8月,山东青岛即墨服装批发市场的一位商户对着央视镜头说。商户这句话是整个外贸行业在当下处境的缩影,但同时也是许多外贸企业们的共同愿景。
众所周知,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但疫情为贸易出口带来了打击:
海关总署在7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国内出口总值出口7.71万亿元 ,下降3%。而WTO在4月预估全球贸易将比2019年下降12.9%,10月虽然提高预期,但仍认为将下降9.2%。
时代剧变落到个体头上,带来的可能剧痛。
对外贸企业来说:从大环境看,并不乐观。未来,2020年冬季可能来临的第二波疫情(事实在一些国家已经到来了)及某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反复无常的对外政策,犹如悬在出口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从现实业务经营来看,海外订单需求下滑、国际物流运输受阻,甚至生产制造受限(如核心部件依赖进口),都是短时间内无法摆脱的难题。
就像即墨批发市场商户说的那样,走不出去,就要想办法留下来。而留不下来,就意味着在外贸大洗牌中出局。所以,“出口转内销”开始成为外贸企业尤其是代工厂迫在眉睫的生死问题。
转型挖掘内需:两个利好,三个痛点在今天, 代工厂转型挖掘内需,有两个明确的利好点:
第一:坐拥14亿消费者的中国因为非常有效的抗疫措施,不但及时复产复工,各项经济指标也在回暖。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GDP初步核算超过72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已经“由负转正”。找内需、稳外贸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第二:政策高度支持。6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支持出口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多渠道支持转内销、加强信贷保险和资金支持三个举措,也要求各地方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工作。
不过对代工厂来说,尽管他们称得上实力雄厚的幕后英雄,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这个命题,其实业界已经讲了很多年了,实际转型起来并不容易。因为代工的订单生产和自己生产销售打品牌实际上是两套有根本区别的商业体系。
我过去采访中的两段见闻可以做为案例参考:
第一个案例是家具代工。大概在12年左右,我在东北见到了一群家具厂老板,他们曾经给宜家代工,因为认为“宜家对代工厂过于苛刻”,所以他们自己组织了个联盟,在牡丹江做了个几乎完全复刻宜家的卖场。
当时一个老板称,宜家的东西都是他做的,自己以更便宜的价格冲击市场,宜家扛不住。但现实里,他们的卖场在感官上就非常粗糙,基本不存在任何和宜家的体验抗衡的可能。
后来,他们的愿景应该是无疾而终了。对比这些年基于阿里平台成长起来的林氏木业,残忍点说,一些家具代工厂老板在视野、资源、能力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个案例是跨境B2B电商。就在这两年,不止一个跨境B2B电商的从业高管在和我交流时提到,习惯了国内发达电商体系的消费者可能想象不到,跨境B2B电商的交易履约过程还比较原始, 线上对信息,线下基于人工通过电话、传真、邮箱履约的场景还屡见不鲜。让这些从业者来适应国内的高度数字化、辐射全场景的经营销售体系,可能是比外贸代工更难的副本。
归纳来说,代工厂不缺技术、不缺产品,但转型挖掘内需,在企业经营的三个基本维度上都存在障碍:
1、如何白牌品牌化,从消费者分析开始,找到一个明确的产品定位和价值点,带动品牌的建立,并抢在转型窗口期关闭前,迅速在国内的激烈竞争里,抢占消费者心智。
2、如何转变生产模式,从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
3、如何建立销售体系,企业要走区域代理制还是全部线上化?抑或做线上线下一体化?……
每一步都有一堆系统性的问题,问题和问题还环环相扣。就拿服装业来说,因为外贸受阻,一些代工厂开始尝试自己设计生产,面向国内销售,这意味着以前的大规模订单生产要向小规模、多批次的快反模式转型,也就意味着对生产线的再投入,而企业的担心也非常现实:没有品牌,销售体系还在摸索,花钱改造了生产线,货卖不出去不是找死吗?
幸好,在探索的过程里,已经有企业做出了非常好的尝试。
文章来源:《中国对外贸易》 网址: http://www.zgdwmy.cn/zonghexinwen/2020/1021/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