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福建对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兴盛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环球采风近代福建对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兴盛!吴少静黄少枚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福建音乐以海洋为依托,与世界由许多沿海国家进行过密切的音乐交流活动。特别是!"#$年以来,晚清政府摇
环球采风近代福建对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兴盛!吴少静黄少枚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福建音乐以海洋为依托,与世界由许多沿海国家进行过密切的音乐交流活动。特别是!"#$年以来,晚清政府摇摇欲坠,弱肉强食,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争先恐后到中国抢占各自的势力范围,东南沿海—福建省毫无疑问地进入了西方资本主义的重要门户——侵略中国的政治视野,成为他们打通海洋至内陆的重要通道,由此成为西方文化进入我国和我国文化向东南亚等国传播的前沿阵地。在过去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大都是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在较大的课题中涉及福建音乐交流的内容,只有少数的福建学者初涉这一领域。本人通过对这一课题研究现状的考察发现,目前的研究或是地域范围大,或是时间跨度大,尚无人涉足对!"#$%!&年福建海上音乐交流的研究。然而!"#$年后福建海上音乐交流活动是灿烂夺目的。鸦片战争后西方音乐乘坐着外国商人和传教士的船舶大量涌入福建,风琴、钢琴等舶来文化成为福建音乐文化结构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与之相适应的是,福建音乐也在西方侵略者苦力贸易船队的“押送”下在大洋彼岸登陆了,善良勤劳的福建人民在为当地创建物质财富时,还带去了他们耳熟能详的家乡音乐,向世界人民播撒东方音乐的种子,世界开始逐渐认识了解了悠久而古老的东方音乐文明。从此,福建与海外音乐文化相互间的接触和交流全面展开了。本文试图在努力搜集各方面史料的基础上,!"#$年以来福建对外音乐交流进行较客观的描对述。这种研究将有利于丰富福建音乐史的基本资料,有益于从交流的角度初步了解近代福建音乐发展状况:一方面有利于海外华人音乐文化寻源,激发年青华裔母体文化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华人文化的凝聚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客观地看待福建省基督教音乐及其在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中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一、西乐挥师东进(一)晚清时期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中有两个口岸在福建,一个是福州,另一个是厦门。五口通商,福建地区成为中西接触的前沿,西学东渐,闽地成为首当其冲的地区之一。这就为西方音乐传入福建提供了重要的条件。福建基督教传教事业的发展加速了西方音乐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早在元代,福建就有基督教传教士的传教活动,特别是!"#$年后,新教的传入加速了基督教在福建的传播范围和影响程度。!"#’年’月’#日,美国公理会传教士雅裨理和美国改正教会文惠廉从香港乘英舰进入厦门鼓浪屿,美国公理会于!"#(年派遣传教士杨顺来福州传教,!")$年英国圣公会传教士雅克逊的韦登等人来福州开辟教区!。短短不到!$年的时间里,英美等国各基督教差会陆续到福建传教,抢占各自的教区和信徒。基督教歌曲是宗教崇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唱赞美诗是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在闽传道的客观需!!环球采风要,传教士们为宗教音乐能被福建人所喜爱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因此随着传教的发展,教堂成为各教会的传教场所和活动中心,同时也是宗教音乐活动中心。在这一时期西方音乐主要是在基督教的福建信徒中传播。基督教传教士对西方音乐在福建的推广和应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堂音乐主要是唱赞美诗,而赞美诗的曲调来源甚广,包括古代圣咏、众赞歌、经文歌、圣诞歌曲、黑人灵歌、福音歌曲、各国民歌改编曲以及古典作曲家作品的选曲等。当时西洋圣诗歌词被译成了中文,!而且颇费苦心地尽量配合汉语平仄,以便于推广,特别是晚清时期运用福建方言的西洋圣诗也成功地编译出来,由于歌词的通俗易懂,方言圣诗受到福建信徒们的喜爱。因此,赞美诗在福建的传播成为西洋音乐传入福建的一个重要的方式。音乐的传播离不开乐器。西洋乐器传入福建的准确时间我们已无从查考。福建最早看到风琴的是鼓浪屿人林鍼,他于!"#$年就飘洋过海,在美国工作一年多。林鍼在美期间,接触到许多从未见到的西洋新鲜事物,其中便有风琴。他在所著《西海纪游草》“中写道:番女虽工诸艺予独取其风琴,手弹足按,音韵铿锵,神致飘然。”林鍼所记简单,不过他并没有把风琴带回国。但作为教堂重要乐器的风琴,在这时期肯定已经悄然入闽了。据!"$"年英(?所写说,人翟理斯%&?’()*+)《鼓浪屿简史》当地有一座专供外国人祈祷的礼拜堂,司库&?,?贝恩兼任风琴弹奏者"。因此可以肯定至迟到!-世纪七十年代,风琴已进入福建教堂,成为教堂的重要演奏乐器。鸦片战争后,福建教会学校的开办为后来西方音乐在社会中的普及提供了基地。为了传教和扩大影响,各基督教差会纷纷在福建开办教会学校。!"##年由英国伦敦会在厦门鼓浪屿开办了福建省第一个教会学校英华女塾,其后各个差会都纷纷开设各类学校。教会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每天必唱赞美诗,吟唱圣诗是这些教会学校的必修课程之一。西洋歌曲的演唱形式、五线谱、简谱以及风琴乐器由此进入了教会学校的音乐课堂。这一时期音乐教员缺乏,传教士承担了主要的音乐教学任务,其意义也只能是为宗教崇拜服务或为教会培养唱诗班能才,但是这种学校音乐教育却为西方音乐的传播播撒了种子,教会学校的音乐教育客观上促进了西洋音乐在福建的传播。(二)民国时期二十世纪初,随着新式学校的发展,西洋音乐在福建日益勃兴,特别是./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西洋音乐的普及度较以往大大提高。教会系统依然是西洋音乐传入福建的重要渠道,特别是教会学校的迅速发展,西洋音乐传播的主要途径由教堂转移到了教会学校。教会学校在./世纪二十年代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学校急遽发展,许多学校从小学发展成为中学,办学范围从福州和厦门深入到沿海与内地,如闽清、福清、长乐、罗源、霞浦、古田、莆田、仙游、惠安、晋江、泉州、海澄、漳浦、永安、尤溪、宁德、建瓯等数十个县市都先后开办了教会学校。根据《福建对外文化交流史》中的统计数据表明,现有确切创办时间和校址的福建教会学校共有"0所。教会学校的数量和学生数量在当时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江苏省。教会学校音乐教育质量和普及面大大提高。儿童成长过程的教育逐渐具有过渡联结性质,音乐教育贯穿从幼稚园到大学的全部过程。教会学校的音乐设备较普通学校齐全,拥有钢琴、风琴、提琴、口琴、吉他等多种西洋乐器,条件较好的学校还组建了乐队,如福州的格致中学铜乐队、泉州培元中学铜乐队、莆田哲理中学等。特别是教会学校的业余音乐文化生活丰富,歌咏队、合唱团等组织众多,创建了良好的音乐氛围。教会学校培养重心发生了改变。在美国学者德?琼格(1*2345)《在其所著的!"#/—!-0.年归正教会在中国》“一书提到./年代中期,鼓浪屿)(毓德女学校的课程相当注意小学音乐教员和教会唱诗班指导#。”培养目标的改变直接影响教育的发展,音乐学习不再仅仅是宗教歌曲了,西方音乐曲调和西方音乐理论介绍也是学习的内容。教会学校开始有目的地培养音乐专门人才,!-6"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音乐专修科的成立就是很好的证明。西洋音乐随着教会学校的内迁深入影响福建内地音乐文化。!-6$年抗战爆发,!-6"年日本占领了厦门,教会学校纷纷迁往福建内地。所幸的是战争并没有波及福建的内陆,大部分地区没有沦陷,因此从!-6"年起教会学校内迁,教会学校的学生并未因此而减少,而且由于当地生源的补充学生数量反而有所增加。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教会学校的学生积极地投身于抗战。为了向福建人民宣传抗战,他们经常组织文艺!"环球采风,亩不足于耕耘”南安更是,“地可耕者不足三分”"广大农民纷纷破产,成为西方殖民者“契约华工”的主要来源,福建华工移居海外形成高潮,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是前所未有的。据厦门海关《关册》统计,!$"’年!年中便有!**+人从厦门乘船往苏门答腊。辛亥革命到!"#"年的%&多年间,福建人民经历了北洋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时期,社会治安混乱,广大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纷纷离乡背井,远渡重洋,到海外谋生,出现了近代史上又一次华侨出国高潮。东南亚各地仍是福建移民的最集中地区,且又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和缅甸等国的福建移民居多。民国*"年!"#&年)福建省厦门侨务局曾对旅居东(,南亚的福建华侨作过调查,初步统计是*&""#*%人,其分布情况大体如下:英属马来亚"$&%$,人,荷属东印度北菲缅$&,$$’人,婆罗洲*+*!#人,律宾$$#&&人,甸++#%$人,暹罗%+,&&人,安南$!’&&人。在备注说明还指出闽籍华侨"’(以上分布在东南亚一带。#福建音乐得以在海外传播还与福建华侨在海外的境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些被迫漂洋过海出国谋生的华侨,在海外的境遇是苦难和辛酸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华侨并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从国内的政治环境看,清朝前、中期的海禁和迁界政策,其直接后果是使海外移民滞留当地,而繁衍后代;!"世纪后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年光绪十九年废除了海禁条例,海外移民从此被定位为华侨;从所在国的社会环境来看,华侨长期受到歧视和迫害,西方殖民者对华侨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采取了种种限制,因此恶劣的外在环境和外在压力增强了福建移民的凝聚力。由于早期殖民政府采取限制、封闭华侨社团的活动,一些华侨组织就利用研习音乐之名成立社团,如菲律宾的长和郎君社。为了联络乡亲和同胞,音乐社团一度成为掩蔽殖民者耳目的秘密会社,这种以音乐的名义建立的华人社团在一定程度上将海外谋生的华侨团结起来,加强华侨社会内部的凝聚力,因此音乐社团在华侨界享有很高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时期福建巨大的移民浪潮,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促使音乐文化的自然传播。由于福建移民相对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因此移民浪潮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祖籍地的音乐传播到了东南亚地区,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过如演出,!"#!年#月$日在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到永安省银行总管理处表演合唱,宣传抗日。于是,西洋音乐便随着他们的宣传演出活动走出了山区普通百姓的生活。随着教堂的发展,教会音乐也向前发展。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统一了赞美诗谱。以福州和厦门为中心,基督教从沿海向内陆幅射发展,影响逐渐扩大。特别是全国各教派开始联合成立公会,统一领导全国的传教事务,统一各地赞美诗集也是其中的一项工作。!"%!年起各派代表成立,“联合圣歌编辑委员会”于!"%#年正式发行《普天颂赞》《诗谱,福建一些教堂也开始采用这本诗谱,福州美以美“会天安堂八十周年纪念特刊》中记载:今年本堂由音乐委办决定采用普天颂赞,预定诗谱一百本,小本诗歌五百本,以供会员购用。”闽南地区针对本地区情况,!由闽南基督教诗歌委办编修了,《闽南圣诗》此歌谱成为闽南地区通用本。综上所述,基督教客观上成为西方音乐传入福建的重要渠道,以西方宗教为媒介,教堂音乐在福建社会的传播迅速发展,西洋音乐传入福建。二、闽乐飘洋过海福建人移居国外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是闽人出国人数猛增,形成迁移高潮,则是!$#&年鸦片战争以后的事。,“乐随人走”自古亦然。伴随着移民远涉他乡,音乐传播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因此福建海上音乐交流的丰富性,不仅是西乐的入闽,福建音乐远播海外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历史事实。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原籍福建的华侨主要居住在亚洲,其中"’(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因此福建音乐随着福建移民传播到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对居住国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发展。近代福建音乐得以在海外延续发展,是清末民初闽人海外迁移的迅速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下产生的必然结果。闽人迁居海外古已有之。而清后期福建移民活动逐渐走向高潮。!$#&)!"!!年闽人出洋,契约华工是移民的主要成分。所谓“契约华工”是指与西方资本家或华人工头订立契约,到海外去出卖劳力的中国劳动者。!$##年’月福州和厦门被迫开辟为通商口岸之后,福州和厦门成为西方殖民者贩卖华工最频繁最猖獗的口岸。当时泉州农民,“虽欲就耕无地辟”而晋江则是“桑麻不登筐茧,田!"环球采风程中福建音乐经历了选择、冲突和融合的自然淘汰原则,逐渐在新的音乐土壤上生根、发芽。早期华人在街边演戏是要受到殖民地政府的干预在的。!"#$年,槟城警方会对华人的游行和演街头戏,竭力采用一些管制的措施,华人向总督呈上一份请愿书,希望能容许举行华人的宗教仪式,但总督给他们的答复是:“这是一个英国殖民地,不能容其他教规与习惯不同的居民,在街上放鞭炮,游行时打锣打鼓,或者晚上演街头戏,”扰乱安宁与秩序。因此在殖民政府的统治时期,!华人的娱乐是受到限制的。!%&!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先后占领东南亚各地,大批华侨回国避难。据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编印的《侨务十三年》记载,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一年半内便有!’#!(##人回国,其中福建华侨为&)多万人。这"其中也包括一些到东南亚谋生的艺人。另一方面在日军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东南亚一切文化艺术活动被迫停止,华侨社团也相继停止了活动。当时有许多在新加坡唱戏的艺人被抓去印度充当杂工,如芗剧乐师王银河就未能幸免,直至民国三十四年才被释放回新加坡。事实上华人音乐在东南亚长期受到统治阶级的限制,只是在上述特定的历史阶段更显突出,制约了华人音乐包括福建音乐的发展。但是面对种种制约,华人没有妥协,他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为弘扬宣传家乡音乐文化做出了诸多的努力,这些先辈的功绩将永载史册。三、意义与影响在海上,“丝绸之路”福建的海上音乐交流活动格外引人注目。特别是!"&)年后,福建远洋贸易的拓展,给福建音乐的发展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冲击和活力。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对双方都是有益的,音乐交流也不例外。这种音乐相互的动态流动增进了相互的了解,促进了双方音乐文化的发展,对今后中外音乐的交流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与影响。!*教堂和教会学校在近代福建与西方音乐交流中所起的桥梁作用和贡献是应当给予肯定的。西式圣诗和钢琴风琴等乐器被引入福建教堂后,西方音乐就此踏上了福建这块土地,特别是福建方言圣诗的出版,符合了福建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环境,加速了西洋音乐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教会学校是我省近代教育的源头之一,它影响着福建近代教育系统约一百年的发展历史,对于培养音乐人才和福建音乐教育的发展都起积极的作用。$*福建音乐随着移民的足迹,凭借各种传播方式和手段,深深地融入了华裔社会生活。传播到东南亚的福建音乐种类就多达十几种,位居全国首位,其中很大一部分福建音乐文化在闽籍华人的民俗宗教信仰中得以保留。福建音乐不仅丰富了闽籍华人的文化生活,影响其所在国的音乐文化的发展,而且对福建侨乡音乐文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福建艺人长期活跃在东南亚文艺舞台上,为福建音乐在东南亚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众多的福建华人社团长期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家乡文化,致力于推动闽乐走向世界,为福建音乐的向更广的范围传播做了大量的工作。参考文献:谢《,#林金水、必震编:福建对外文化交流史》福建教育出版社,!%%+年。《$田飞:《,〈普天颂赞〉所收中国赞美初诗析》音乐艺术》第!%%(年第&期,(+页。《,%&何丙仲:鼓浪屿音乐文化发展概述》政协厦门鼓浪屿区委员会编《鼓浪屿文史资料》。,’《福州美以美会天安堂八十周年纪念特刊》!%’(年秋。(见(《泉州府志》卷一、卷七、,卷八)转引自杨力,叶小敦著《东南亚的福建人》。)见法国布伦洛?拉士格《太平洋战争以前的中国南,部的对外移民》转引自《福建省华侨志》第’+页。,《,!郑文辉:新加坡的私会党》新文化机构,!%"!第年,!!$页。"杨力,叶小敦著,《东南亚的福建人》福建人民出版社,!%%’年。!吴少静音乐学硕士,福建泉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助教黄少枚音乐学硕士,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讲师(实习编辑国华)!"
文章来源:《中国对外贸易》 网址: http://www.zgdwmy.cn/qikandaodu/2021/0625/1762.html
上一篇: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下一篇:第七届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将于月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