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路追昔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闽南侨乡泉州,古称“刺桐”,别名“鲤城”,是我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曾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对外贸易往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闽南侨乡泉州,古称“刺桐”,别名“鲤城”,是我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曾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对外贸易往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到这里观光旅游,除了必去的开元寺、洛阳桥、老君岩、天后宫等名胜外,那座世界鲜有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更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的难得去处。
早在南朝时,泉州即开始了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友好往来,唐代已成为我国南方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成为我国四大海外交通商港之一。到了宋、元时期,泉州则进入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黄金时代,刺桐港声名大振,与埃及的亚力山大港并驾齐驱,跨入了世界四大名港行列,海上经济贸易、文化交往空前活跃,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和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都曾先后来到泉州。一部外国人的游记中有这样的文字:“印度一切船舶运载香料及一切贵重货物咸莅此港口,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议。”刺桐港被心悦诚服地盛赞为“东方第一大港”。一年四季都可见到一艘艘性能优良、设施上乘的大船,由泉州港起航,驶向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远涉重洋,乘风破浪,驶向非洲东部,驰向更加遥远的地中海,把一匹匹精美绝伦的刺桐缎和珍贵难求的中国瓷器,以及中药、茶叶、棉、苎织品、铜铁器具等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同时又将外国的香料、药材、金银、珍宝等运回国内,当时至少与70多个国家与地区建立了友好贸易往来。后渚港呈现一派“大船百余,小船则不可与屿”。广州两市“舶司”净进,就占朝廷年度财政总收入的二十分之一,确实是个不小的数字。
明代是中国航海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人们熟知的“郑和下西洋”就是极为壮丽的一页。永乐3年,即公元1405年,郑和率领27 000多人和近200多艘福船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船队,由泉州起锚。其中作为指挥舰的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宽十八丈,载重量可达7 000多吨,排水量为15 000吨。”史称 “九桅十二帆”,被视为世界上最早的万吨轮,当之无愧。
“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馆”,以大量珍贵的文物、模型,生动、形象地浓缩了千百年来我国海上交通的来龙去脉,向人们展示了历代炎黄子孙英勇不屈和勤劳聪慧的民族风貌,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博物馆就在闽南现存最大佛寺、唐代始建的开元寺东侧,它的外形很像一艘扬帆远航的大海船。博物馆设有“泉州湾古船陈列馆”、“海外交通史石刻陈列馆”和“古外销瓷器陈列室”等。怀着浓厚的兴趣,首先来到“古船馆”,馆名几个遒劲大字,亲切熟悉,一看便知是郭沫若所题。跨入大厅,展现在眼前的便是一艘庞大古船,静静停泊在码头边,蔚蓝的海水中,旁边的青石碑上镌刻着的诗句,一下子把观众带到遥远的中世纪: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船通异域。”
它出自宋诗《泉南歌》。正如背景巨幅国画所描绘那样,辽阔无垠的海面上,波涛滚滚,碧水苍茫,而奋力疾驰的大船,如同无所畏惧的骑士般,胸有成竹,不屈不挠,与大自然进行着势不两立的顽强拼搏,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一如既往地朝着目的地国奔去。
这艘古船是由泉州后渚港挖出的沉没了七百多年的木船,也是当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出土海船,直到1974年才从露出海滩的船板发现后被打捞出来,身长30.5米,宽11米,有13道隔舱,排水量300吨,载重量250吨,是当年宋代航江、航海大型船之一。仔细观察,在底部龙骨两端结合处,凿有“保寿孔”,中间安有铜镜,铜铁线,依习惯“七星伴星”顺序排列,寓意祈得平安无事、消灾降祥。而残酷无情的事实,还是把它埋在了深深的海底……
挖掘出土时,伴有大量文物,诸如香料、药物为最多,包括香料木、槟榔、胡椒、朱砂、玳瑁、水银;铜器有钵、勺、钩、镜、锁等;饰品有珊瑚珠、玻璃球等;文化用品有棋子、印刷品残件,此外还有椰子、杨梅、橄榄、荔枝等果壳,以及猪、羊、狗、鱼、鸟等动物骨骼……简直就是个种类繁多、五花八门的“大展室”,能在这里一睹千百年前的“真物”,不失一件难得快事。
“古代海外交通馆”与“历代船舶模型馆”,同样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早在中世纪时,泉州港就是跨入了世界最著名商港行列,在与数十国家频繁接触中,在不断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还先后发明了橹、舵、平衡式梯形斜帆、密封隔舱等,为人类造船技术提高与航海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杰出贡献。在这里,还有一个别具情趣的“石刻馆”,它坐落在小开寺内,虽然面积不是
文章来源:《中国对外贸易》 网址: http://www.zgdwmy.cn/qikandaodu/2020/1214/790.html
上一篇:“世界工厂”广东疫后“再造”记
下一篇:跨境电商的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