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外贸战略:拥抱新时代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新常态是新时代的经济学表述。新常态也同时意味着常态下中国已不再是一个需求决定型经济,而是一个供给决定型经济。此种情况下,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不在需求侧,而在供
新常态是新时代的经济学表述。新常态也同时意味着常态下中国已不再是一个需求决定型经济,而是一个供给决定型经济。此种情况下,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不在需求侧,而在供给侧。这是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型的逻辑起点。
2018年4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庄严地向世界宣布:中国将主动扩大进口,不以追求贸易顺差为目标。习近平主席的这一讲话事实上意味着中国将开启新时代下对外贸易战略的转型。这是中国在进入新时代(新常态)后根据自己新的国情,所作出的符合自身利益的重大抉择。
从理论创新说起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首先有必要普及一下当前的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按照李嘉图的理论,国际贸易通过分工和协作,交易双方发挥比较优势,使双方得益,进而促进双方的经济增长。然而,李嘉图的贸易模型是一种等价交换的贸易模式,换言之,它所讨论的只是贸易的平衡,并没有研究贸易逆差或顺差对经济的影响。令人遗憾的是,两百多年过去了,经济学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始终没有跳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之框架:拒绝研究贸易顺差或逆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此,经济学家们的理由是,受国际收支平衡的约束,长期的贸易逆差或顺差都是不可持续的。
确实,在李嘉图那个年代,国际贸易是用黄金白银进行交易的,因而长期的贸易逆差或顺差必不可持续。但在当今世界,这样一种约束已不复存在,美国不需要用黄金,只需要用一大堆印刷品(美元)就可维持其对世界的长期贸易逆差,而中国长期以来则是贸易顺差。
因此,我们仍然需要回答在当今纸币化时代,国际贸易的逆差或顺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不以顺差喜,不以逆差悲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当今纸币化时代,国际贸易的顺差必然意味着本国产品的净出口,这种净出口本身就意味着其经济资源的净输出。就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净输出通常伴随着其廉价劳动力在工厂中的辛勤劳作,换回的则是一大堆的纸币,以实现其收入(GDP)的增长。相反的,国际贸易的逆差则意味着用纸币去兑换境外的资源和产品。
一国贸易的顺差或逆差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该国经济是供给决定型经济还是需求决定型经济。所谓需求决定型经济是指经济社会的资源供给(如劳动力等)常态下是大量过剩的,从而不会对经济增长形成约束。此种情况下,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需求侧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所谓供给决定型经济是指经济社会的资源供给(如劳动力等)常态下已充分(或接近充分)就业,从而成为产量增长的约束。此种情况下,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不在需求侧,而在供给侧。
在一个需求决定型的经济社会中,由于经济资源(如劳动力等)本来就是过剩的,出口(或贸易顺差)仅仅是输出了多余的资源,因此,其作为需求侧的三驾马车之一,直接推动着经济增长。进口(或贸易逆差)则与此相反。然而,在一个供给决定型的经济社会中,出口(或贸易顺差)意味着输出本来已经紧缺的经济资源(如劳动力等),以换回纸币,因此,它将抑制经济增长。相反的,进口和贸易逆差意味用纸币净进口了境外资源,缓解了本国经济资源的紧缺,从而必能助推本国的经济增长。
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的是与非
1978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转向了开放型经济。在对外贸易上,中国采取的是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战略,即以追求出口和贸易顺差为主要目标。为了鼓励出口,减少进口,中国一方面在早期推出了各种类型的出口补贴政策;另一方面执行固定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通过盯住目标汇率,使人民币贬值。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出口,而进口则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定程度抑制。中国的这种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战略也为中国积累了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外汇储备。
中国过去这种以追求贸易顺差为目标的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战略与中国当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过去,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处于发展初期的发展中国家,无限的剩余劳动力是其主要特点,这使得中国经济在常态下是一个需求决定型经济。由此,出口(或贸易顺差)作为需求侧的三驾马车之一,直接推动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在一个需求决定型的经济社会中,这种追求贸易顺差的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战略,不仅能够快速消化本国剩余劳动力,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同时也能积累大量美元以防范金融风险等。然而,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贸易模式本质上是“美国生产美元—中国生产产品”。
文章来源:《中国对外贸易》 网址: http://www.zgdwmy.cn/qikandaodu/2020/1020/590.html
上一篇:辽宁省对外贸易结构及优化策略*
下一篇: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对外贸易奇迹:成就与路径